起初,并不是很明白影片里头的含义。有人把郑丁贤的文章放上网络论坛,无意间看到,才能体会此影片的深度。
电影其实有许多的隐喻,或导演本来就是要让观众去思考和发挥想象,每个人诠释的方式也不一样。或许这是电影可爱和有趣的地方。心中有爱,所看到的和表现出来的,也会有爱。心中有佛,连看到的堆粪也会是尊佛像。
是我没有文化?是我没有追逐电影的想法?还是受到了好莱坞电影通俗内容的影响?
我想,是因为我还没有那种深度,去理解电影吧。很多时候,好莱坞电影的寓言,是深入浅出的。我还蛮开心自己有看到X-man里的意义。
Yasmin Ahmad的Chocolate,看懂之后,说的不就是我的心情写照吗?
鄭丁賢‧巧克力
2009-08-19 17:56
“15馬來西亞”短片,播了兩部。如果問說看到了甚麼,我的回答是“自己”。
雅斯敏阿末的遺作《巧克力》,經營雜貨店的華裔家庭,母親要男孩(兒子)離開“這裡”,因為“這裡”不屬於你,留下來沒有前途。
男孩則因“這裡”還有很多朋友,不願離開;他反而置疑母親要他走,是否因為母親有了男朋友。
爭吵中,一位包頭巾的馬來少女來到雜貨店買電池和巧克力。男孩被溫柔的少女吸引,氛圍緩和下來。
突然間,母親尖銳的聲音從後頭傳出:“你和那個馬來婆講這樣久幹甚麼?”
氣氛一時又僵住,少女少帶了5分錢,男孩冷酷的把巧克力拿回來。
少女失望的離開,男孩想要追出去,把巧克力給她;這時,母親的聲音又響起;男孩打消念頭,留下一些空白、遺憾。
就是這麼一個2分多鐘的小故事,或者,還不成為故事,只是一個片斷。
這可以是故事的片斷,也可以是社會的片斷。
雅斯敏抓到了很多大馬華人的疏離感,以及情感的矛盾。
“這裡”沒有給予公平的機會,不會有前途。離開“這裡”,是最好的出路。
然而,男孩對“這裡”是有感情的。其他地方固然提供了獎學金和發展的機會;但是,那是一個陌生的地方,缺乏情感的聯繫。
馬來少女的出現,是一種觸媒,代表了社會關係的連接。
不過,這種觸媒只產生短暫的作用。母親的聲音,代表社會固有的成見,也是一股抗拒改變的力量,把一切帶回原狀。
看完之後,有一股凝重的感覺。
大家都不喜歡那位母親的談話(母親始終沒有現身,只聽到她的聲音);但是,幾乎每個華人家庭,都帶有這個影子。
大家也為男孩覺得遺憾,他應該更熱情一些,不需要自我保留,自己設限。
的確,華人生活在馬來西亞,太多瞻前顧後,礙手礙腳的想法;擔心這個,害怕那個,尤其表現在社會和政治生活。
所以我說,大家可以從短片中看到的是“自己”。
雅斯敏的這部短片,是她觀察到的華人生活在大馬社會的矛盾;她沒有提出方向或結論,或許她也沒有主張。
她只是把問題點出來,讓大家去思考。
星洲日報/馬荷加尼‧作者:鄭丁賢‧2009.08.19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1197?tid=1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