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萧一笑及李祺辉两位读者
2006年3月7日 3时8分 读者:编辑部 独立新闻在线
最近,李祺辉及萧一笑两位读者来函,认为本刊报道“国家知识课程散播族群仇恨”的新闻“仅从种族角度看问题”。本刊感谢诸位提点,但是如何解读本刊对上述现象的报道,本刊认为有必要稍加说明,厘清读者的疑虑。本刊向来反对族群政治,也非议政治人物操弄族群情绪以谋一己私利;本刊自去八月创刊以来,无论处理贪污腐败、警察滥权、人权与民权及新闻自由等议题,都是从马来西亚人的立足点处理新闻与评论,足以证明本刊在族群议题上的鲜明立场。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本刊记者陈慧思报道雪兰莪中安邦再也木屋区遭市议会强行拆屋,以致其中四户人家以天为被的困境。【点击:被迫成全“零木屋区” 雪州四户“难民”以天为被】至于本刊3月2日的报道《教师向本刊揭露受训内容 国家知识课程散播族群仇恨》及3月3日跟进报道《国家知识课程散播种族仇恨在野党:非秘密 部长:不知情》,本刊绝无从种族角度看待此问题,本刊揭露的是,原本应该促请族群团结的国家机关,却向公务员灌输足以造成族群猜忌、甚至仇恨的意识形态。由于上述报道中受访者提到的例子――例如“513事件是华人造成”及“华人和印度人的公民权”――如果是一个实情(fact),揭露这个实情,不能也不应该被诠释为是“从种族角度看问题”。(李祺辉先生的来函也同意本刊上述报道提出的现象是事实。)揭露政府以训练公务员之名行灌输族群意识心态之实,揭露者反而被批评为“从族群角度看问题”,这怎么都说不过去吧?本刊认为,倘若提出牵涉某个族群的实情,都当着“从种族角度看问题”,那么马来西亚这个社会里的许多弊端恐怕都无法提出来讨论和整顿,而马来西亚社会永远无法进步,也永远无法遏止政客们不断行使族群政治手段。一碰到与族群有关的问题,便把它界定为“从种族角度看问题”,恐怕才是真正的“从种族角度看问题”。李祺辉认为,政府开办国家知识课程的用意为“鼓励公务员效忠政府”,甚于“散播族群仇恨”,《教师向本刊揭露受训内容 国家知识课程散播族群仇恨》及《国家知识课程散播种族仇恨 在野党:非秘密部长:不知情》二文高调处理“散播族群仇恨”部分,有“片面了解及诠释”之嫌。必须说明的是,每则新闻有不同的角度、范围,上述二文的目的是揭露国家知识课程含有散播族群意识的内容,并非探讨课程真正的开办目的及介绍课程,因此,本刊重点处理“课程散播族群仇恨”;将“鼓励公务员效忠政府”列于次位,乃新闻取角不同,不应视为“片面了解”及“片面诠释”。李祺辉先生提到上述报道中有“排华”言论,事实上那是引述揭秘者的感受;即使如此,在上诉报道中,受访者也没有一口咬定那是“排华”。当然,如何定义“排华”,每个读者恐怕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国家机关向公务员灌输族群猜忌的意识形态,本刊感到十分痛心,记者陈慧思在报道中写道:“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看似水乳交融,却又那么疏离。1969 年5月13日,离远了,却又那么近。三大民族歌舞升平、共存共荣的景象,数十年来成为国家领袖热烈吹捧的国家形象。可是,平和如绸的表面,掩埋着不为人知的烂孔破疮”,正是深刻反映本刊对首相署可能造成族群关系疏离而焦虑。萧一笑提出,“有许多评论显得过于偏激,对事情的看法很多时候流于情绪的发泄”,本刊欢迎萧一笑来函具体点名他认为过于偏激及发泄情绪的评论,以便我们检讨是否确实如此。不过,本刊也希望读者明白,我国过去数十年生活在言论尺度备受压抑的环境,也许很多人习惯了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讲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潜意识里认为那才是正常的,所以难以适应新时代、新媒体言论尺度相对宽松的现实。本刊深切希望,读者们能认清时代的进步,与我们携手打造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社会,开拓言论空间;虽然这路并不容易走,也正因不易走,我们希望读者能继续支持我们。
谢谢。
《独立新闻在线》编辑部 启
Tuesday, May 30, 200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