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04

《谈我国科学教育问题》

我国是一个重理轻文的社会。家长、老师都会鼓励学生选修理科。理由可以很多,但主要不外就是容易寻找出路。在快速的经济成长下,我国仍然缺乏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医药人员等。另一方面,从公布的学生成绩来看,我国拥有很多天资聪慧的下一代,每年数理科成绩都有进步现象。可是,为什么我国本土科技仍未能达到水平?国产车发展将近20年,为什么还会担心东协自由贸易区开放的竞争?我国有多少本土高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为什么国人仍然对国产货品质持保留态度?2020宏愿计划把大马推向先进国,前首相敦马哈迪更寄予我国科学家能在2020年之前,赢得诺贝尔奖。可是,笔者悲观认为,如果现今科学教育及科研环境没有多大改善的话,宏愿就只是宏愿。

笔者欲从3方面来探讨科学教育问题。第一,学生心态问题:读书为了考试,成绩为了出路和面子,选读科系以市场为导向,试前死背硬记是考取好成绩的不二法门;我们拥有太多此类学生。还有,许多学生思考能力薄弱,对时事课题不够敏感等问题,做学生的有必要自我检讨。其实,不是学生学习能力有问题,而是国人缺乏对知识的一种热爱与追求;学习科学却缺乏对大自然的好奇,从而导致意识形态上的偏离。问题是,我国为什么会栽培出上述学生呢?

其次,是科学师资问题。从小学数理科老师到大学教授级人物,都对下一代的科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更对国家未来的科技水平奠定基础。教学是项专业,可是让笔者感慨的是,我国拥有许多素质令人怀疑的教学人员,从拥有大专资格的中学老师到教授级人物无不在内。教学人员必须不断想出新点子来让学生更加具体明白内容,更努力学习,启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而并非只一味把课本上的文字和方程式,硬生生地塞进学生的脑袋。政府最近花了不少资金在提升中小学的硬体与软件设备,以期英语授数理科政策取得成功。但是,师资不配合生动和启发性的人性化教育,一切也只有徒劳。国内中学科学教师主要来源自国立大学的教育系;如今私立大专琳立,我国更是缺乏大专教学人员。许多年轻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是空缺的师资来源。可是,如果本地僵化教育培育的人才,又继续僵化地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这种恶性循环对我国科学教育不堪设想。

在大学里的科学家不但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更是最新科技的先锋,做为政府和私人企业界的智囊。在我国,本地大专却着重在人力资源的输出,忽略了科研环境才是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稳固根基。反而,国内科技需要由私人企业公司作为领导或由外国引进,实在犯上本末倒置的错误。于是乎,大学栽培的人才一进入社会,却成了落后的一群。

再来,是制度与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大方向让学生趋向功利,忽略对于大自然与知识的美。教师和国内科学家亦不做自我鞭策与提升教学素质。制度与人为的偏差,导致国内科学家不积极做研究,反而让一些机会主义者努力制造机会往上爬,甚至导致优秀的科学家和科研人才外流;国家不唯才是用,面对严重损失也不当一回事,一些人还以这损己利人之事而沾沾自喜。让没有水准的人做领导,科研工作当然不会进步,本土科技自然不能蓬勃发展。举一个让国家领导人和国人深思的例子:笔者曾触过一位在新加坡任教物理的副教授,他是大马人,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当他决定回国,申请不被国内大学受理后,却被新加坡大学吸纳了。

在多所国立大学里,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国外聘请回来的学者或客卿教授。这不是说我国没有优秀学者,但从这点我们已经可以窥探我国对外国学者的开放程度。拿美国这超级强国来说,就是他们愿意给于外国人才卓越的环境,公平的机会与自由,甚至优厚的待遇来发展美国。反观大马,在政策与人为下,各族之间尚不能获得公平机会,更甭想对外国人才开放了。对于科学发展,这实在是我国的一大致命伤。

此外,我国也缺乏成熟的科研环境,太多官僚与硬软设施不足,让许多优秀科学家都裹足不前。

当然,国内也拥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和讲师教授,但相对而言,他们却是少数。国人有必要在意识形态上做出改变,再付出于行动,方才能改变现状。或许,当有一天教育不再那么受政治支配时,抑或国内有哪一所大学聘请了非土著或外国著名学者回来掌校时,我们会看到国家真正开放的曙光。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李祺輝2004/02


GEN.2背后的挑战》

最近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莫过于第二代国产车GEN.2的问世。从车型款式到引擎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有焕然一新之感。GEN.29成零件属本地制造,首相阿都拉更形容GEN.2的面市,将为我国本地汽车工业开创新的里程碑。报道指出,GEN.2自三年前开始研发,以期面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后的强烈竞争。

请允许我提出假设性问题:如果没有贸易开放,国家汽车工业是否会研发GEN.2?如果贸易在5年前开放,我们是不是能更早买到GEN.2?问题背后的隐犹,显示了国产科技产品的被动性和水准品质。

21世纪的今天,科技还是一直不断日新月异。外国车商除了在外形上推陈出新,对内部引擎而言更不断作出变革,推出环境保护引擎,以最低的汽车废气排放与耗油量作为主打卖点;其他设备如耐撞及损坏度、安全充气囊等,都经过严格设计与鉴定。GEN.2和其他国产车是否在这方面有能力与他人争一日之长短?

我国缺乏深厚的科技基础,而且在科研发展上是相对缓慢的。所以,国产科技产品要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成为一大难题。国产货不能不断自我创新、变革,形成我国永远只能是产品使用者,而没有能力成为高科技的开发先锋。这种被动和惰性,让我们停滞不前。我们是需要克服出现的挑战,但有时侯挑战是可以预设的。当我们不能主动的创造本身的价值或拥有居安思危的态度时,我们的未来是脆弱的。

基于人口原因,我国只拥有相对较小的市场,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投资与发展高科技产品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是很难有利可图的。生存之道就不能只单单着重本地市场需求,而必须开拓海外市场。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应该主动地在产品内涵、品质、包装、售后服务、行销策略等各方面下足功夫,不断自我提升。

汽车生产乃一项综合性高科技产品。从研发到技术性的生产,过程中也一步一步为我国本土科技奠定基础。这是好的开始,却不能放慢脚步。我们兴奋GEN.2的推出,却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除了汽车工业,我们更希望其他的国产科技产品能为自己打响品牌和知名度。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我们能找到本身的存在价值。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李祺輝2004/02/12

《一个年轻选民的冀望》

我将第一次在321日举行的选举中投票。突然发现自己有了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有种兴奋莫名的感觉。也才发现,多么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也会有主动向你握手,寻求支持的时候。作为一个新新选民,除了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心中也对选举、未来政府与在野党多了一份期许和冀望,因为在未来的5年里,我们需要更优秀的领袖,带领国人面对更大的挑战。

就选举制度而言,政府和选举委员会有必要放宽选举的限制。举办群众大会对于我们这一代新新人类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群众大会是一个提供训练候选人的绝佳场所,也可以是一个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更是民主制度下给予的言论自由。就候选人沿家挨户去拜票,我们很难察觉他们的政见和政治热诚,更不能评定候选人的素质。我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如果基于安全理由而限制群众大会与政治讲座,似乎太是低估国人的自律与理性程度。况且,我们的警方甚至特种部队,难道就没有能力维持和平的工作?这次的选举似乎缺乏了热情,气氛显得分外的冷清、慢热。8天的竞选期实在是太短了。

最近在全国各大报章上又出现了许多诋毁敌对党的广告,让我这个年轻选民很是反感。竞选宣传一味抹黑他人,而不正视或推崇本身的政见,这种幼稚园程度的竞选策略,希望大马人民也是垂弃的。随着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相信大马人民的思想更是日趋成熟和理性的。我们希望各个领袖或候选人能公开举办辩论会,好让选民真正认识候选人和了解他们的素质。

我们也期望来届政府能允许大专生参与更多政治活动。如今,年轻选民政治意识薄弱,多少满21岁者都不愿自发登记为选民,其实无不跟我们的教育制度和《大专法令》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府对自己的施政方针有信心,应该不怕学生们的反对声音。而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国家建设,参与政党政治无不是个良好途径。

我们换了新首相,马华换了新领导层,让我国政坛出现蓬勃的景象,如政府效率、贪污问题、华教课题、警队形象等问题从新获得重视。如果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或新人新作风,那我们更希望我国出现领袖限期制,让永远的新领袖能持续性地为这片可爱的土地增添新气息。

我不期望大马会有变天的机会,至少在现阶段,大马应该会再次由国阵政府执政。我亦不相信人是完美的。人有惰性、会出现偏差、会失当、会有欲望甚至变得贪婪的时候。既然如此,我们不能期望领袖们会是个完美的圣人。也因此,我们需要监督、制衡的体制,已确保持续的高效率与廉洁。90年代被抄的沸沸扬扬的两线制,如今似乎已经不能再顺应潮流。我们的反对党也很务实,没有执政野心,只期在国会拥有更多的议席,加强制衡力量。

当然,我们摒弃一切神权统治与思想保守的政治意识。希望未来的马来西亚是个趋向更民主、自由、平等,更重视人权、法制、效率的美丽家园!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李祺輝2004/03

《媒体肩负民主教育的责任》

全国大选刚结束,可是大选热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日子,因为办事效率糟透的选举委员会的命运,彭亨林明州议席补选,各州行政议会成立,新内阁名单,各政党的选后动向,未来国家发展政策等,依然是媒体抄作、人民关心的课题。许多大选评论,分析选情的文章,更是时评作者关切的论题。

我国独立47年,宣称民主国家;举办了11届大选,可是国民的民主意识却似乎停滞不前;我国经济起飞,国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却有更多人患上了政治冷感症,形成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笔者发现,新生代国民的政治冷感有逐渐严重的趋势。报章在早前报导有许多满21岁年轻人并没有登记为选民;笔者周遭许多朋友也似乎不把大选放在心上。有些拒谈政治,害怕被贴上反政府、极端份子的标签;有些则对民主和政治没有明确的认识与立场。这些现象,再再证明我国民主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

我国诸多恶法,如《内安法令》限制国人行动自由,《大专法令》恐吓大专生发言权利,《印刷与出版法令》控制媒体言论自由,让我国民主热诚永远属于低潮。我国正统教育对于民主政治知识的传承工作也是差强人意的。国人政治意识走不出框框,容忍许多破坏民主体制的政策,很是让人心寒、令人失望的。当我们不能既着教育制度改善时,笔者希望媒体能做到这份工作,因为媒体的广招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传媒在教育民主理念的工作上,应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在教育我们的新生代方面,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许多关于民主的历史、理念、发展;从法国大革命到我国现有民主制度与危机探讨,都应该积极地教育给我们的新生代。许多枯燥乏味的历史、理念,可能是引起年轻人懒于思考、害怕接触的理由。但是,如果以一种提供资讯、探讨、辩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另类思考教育,应该有打动年轻人的魅力。还记得年前欧阳文风在《星洲日报·新新人类》的专栏《闻风而至》,广受许多年轻人欢迎,并结集成书,是有它可取之处。再比如说,星洲日报集团属下的《小星星》、《学海》等学生杂志,更是一个直接接触新生代的媒体之一。对于不同年龄层运用不同的呈献方式;对于政治冷感者运用创意、另类的表现手法,笔者以为媒体承载了艰巨的重任,让我国国民对于民主诉求的热诚能够得以萌芽。

当看到美国与西方国家人民的民主政治成熟度;再看看台湾人民对于民主诉求的热情态度,我国人民是否在政治和民主课题上有进行思考和再思考的空间?虽然我们不期望台湾的民主与政治出现不愉快与难以弥补的事件,但是笔者所得到的强烈信息是台湾举国上下对于民主的高度重视、理想与期望。

无可否认,笔者体认到政治人物动不动的“问候”电话与诸多恶法的控制支配,让我国媒体受到很大的压力。作者想畅所欲言,总得三思而后行。言论自由不能操控在媒体手上,也将是民主教育的绊脚石。就这点而言,笔者期望既着伯拉想听真话的意愿和新政府的开明政策,种种恶法能够得以废除,还我一个真正开放、民主、自由的天空!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李祺輝2004/04/02

《如何吸引科研专才回流?》

首相在主持“2004年国家革新高峰会议”开幕仪式上透露政府将制定专才回流的全面计划,虽然是件令人鼓舞的消息,却也有一种似成相识之感。记得早前人力资源部也做过类似的专才回流计划,可惜效果不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就不晓得有关部门是否做了内部检讨?

首相说得没错,我们不能期望在海外的专才基于爱国、亲情而要求他们回国服务,而是应该提供让他们能发挥所长的工作环境与文化。针对科研专才回流问题,笔者认为,还有几点,是政府必须深入探讨并加以实行的。

第一,积极招揽外国专才来大马服务。比如,聘请外国著名科学家与学者来我国执教、做研究、甚至领导团队。这除了让我国大专生有机会接触外国学者、开拓视野之外,也能提供国内学者一个交流和良性竞争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真正有素质的人才做领导科研与教执工作,才能为国家带来新生气,改变国内大专教育日益滑落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比起所谓技术转移还来得有效,因为单单靠技术转移,我国永远就只是科技的购买者和使用者,而无法成为先进科技的创造者。

第二,放弃固打、制定公平的擢升机会。政府必须确保有素质的专才不会遭受人为、行政偏差而失去任何个人发展的机会。早期国内各所大学的教学素质还属令人满意,可惜后来许多行政偏差、人为因素,造成许多学者心灰意冷而另谋发展。大专生鲜少在国立大学受教于外国科学家,其实,无不跟擢升和个人发展机会有着莫大关系。这更是许多有理想抱负的科学家对大马裹足不前或是打退堂鼓的原因。

第三,简化并提供一站式程序,减少官僚制度,尤其是政府科研中心,大专院校,研究院,实验室等,更应该废除复杂又漫长的手续申请,以便提高效率,让科研人员能更专心进行科学研究。政府部门所实行的采购手续,即耗时又耗力,甚至可以让全盘科研计划停顿。许多有才华的科学家最避忌繁杂的手续碍手碍脚,而失去对研究的热诚。现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却因为购买科研仪器和设备拖慢科研工作,是让人感到灰心失望的。

其次,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欲拥有理想的科研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我国的科研文化是非常低落的。本地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执著与热诚,远远不及外国。我国教育制度所栽培出来的理科和工程毕业生的专业程度有时也很令人失望。这也许是许多在国外的专才不愿回国的原因之一,因为回国后的工作伙伴、文化与环境都缺乏一种外在的推动力和竞争力。所以,如何制造一个附有竞争、认真的工作态度与环境,是政府与国人必须共同努力的目标。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李祺輝2004/05

《对科技反思》

现代人已经不能没有科技。如今的衣食住行都必须靠科技的支配才能满足需求。电脑、手机、电视、冰箱、卡拉OK伴唱等等,成了典型家庭与个人的必备用品。现代孩童已经不玩泥沙、打弹珠或到沟渠抓鱼,而是改玩电动、上网络。新生代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以上一代人相提并论了。

科学与技术还在不断高速发展。人类对于科技的追求也几近疯狂。纳米技术、生物科技一直取得突破,人类未来将是无法想象的。步入科技的年代,人类就再也离不开科技的生活方式。

网络、资讯、电玩游戏、高科技视听享受,容易让人掉入虚幻、暴力、色情的世界里头。网络本来提供快捷有效的资讯转递,却造成人们更大的疏离感、心灵日渐空虚。在物化的社会,许多人崇拜科技、迷信科技、借由科技满足心灵需求,却时常不得其反。笔者认为,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心灵空虚,而必须寄托于其他方面,如宗教,方能将人导向真善美的目标。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基因工程可以直接改变自然基因图谱,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影响和改变将是无可弥补的。堕胎技术、优生观念、基因改造、无性繁殖、复制人等科技正挑战人类现有的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当人类有能力直接改变并操纵大自然的运作方式时,我们不得不小心谨慎使用科技。比方,基因改造食物充斥市场,在许多先进国家是个备受争议的课题。可是我国政府没有立法规定基因改造食物的使用守则,如贴上注明标签等;社会教育工作也不足,导致国人对基因改造食物的醒觉不深。

历史学家对于战争的正面评价,大概是它对科技发展的积极催促作用。人类发明先进科技武器提高作战能力,直接影响战果。原子弹和生化武器的产生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模式。此外,人类登上月球其实是冷战时期第一与第二世界竞争结果。网际网络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展初期,也都是以军事用途作为目标。只是遗憾,人类越趋向文明,暴力冲突却越来越多,科技武器的杀伤力亦越来越大。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大事破坏,资源过渡开发,已经让我们的地球负荷过重,自然生态面临极大威胁。人类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关系也成了一大挑战。

人类最初的科学活动,也不过是出于好奇心驱使,想了解大自然的行为与规律,以解释许多当时不为人知的自然现象。可是,现代的科研工作,好多都以战胜他人,以改变、控制自然为目的,已经脱离科学的原有理想。科技让人类发展陷入了一个取舍与抉择的分叉路口。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科学家们对于科研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但是,如何让先进科技导向善面,则需要各方的配合,科学家也无能为力了。

科技可善可恶。如何让人们不迷信于科技万能的遐想里头、我们要如何明智的运用科技产品而不成为它的俘虏,甚至毁灭自己,以及我们该如何引导下一代正确的使用科技,其实正考验着现代人的智慧。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李祺輝2004/05

《从茜蒂受邀台金曲奖想起》

茜蒂诺哈丽莎(Siti Nuhaliza)受邀出席台湾《第15届金曲奖》颁奖礼,并担任颁奖表演嘉宾,对她个人而言,是项很高的荣誉。除此之外,在入围"最佳华语女演唱人"的名单中,就有两位来自大马的艺人(即梁静茹与戴佩妮)。这些对于国人来说也是一项光荣。由此可见,大马人在国际舞台的魅力与实力,是不容质疑的。现年25岁的Siti虽贵为大马马来女天后,实力与外形兼具,在大马与印尼享有名气地位,但在中港台新却少有歌迷认识拥戴,却也是个事实。

一直以来,流行文化最能直接撼动大众心弦、掀起潮流。人们跟风,追赶时尚的风气也都没有受经济、环境或文化差异之影响。日本流行文化早在90年代初就风靡全亚洲。韩国近年来尾随其后,韩国影片、流行乐、明星,不知俘虏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如今,台湾、中国也争相拍摄偶像剧,想在流行业市场里分一杯羹。虽然盗版猖獗,却依然有利可图。

从“哈日”、“哈韩”风潮中,笔者认为,流行事业除了带给艺人们丰硕的个人发展之外,其实它亦有直接提高国家形象、知名度、旅游业、产品销售、企业商机、甚至民族尊严的力量。以韩国为例,两部唯美浪漫爱情剧《秋天的童话》与《冬季恋歌》,掀起“哈韩”旋风,带动韩国旅游业。也从此,韩国流行业打开国际市场,韩国影星勇闯好莱乌也时有所闻。韩星的魅力,也让人们产生韩国文化的好奇与认识,带起学习韩语的热潮。宏观而言,韩国正出口自身本土文化。而反观我国丁州的热浪岛,冯一部《夏日的麽麽茶》成为家喻户晓的热带岛屿,享誉国内外,带动国家旅游业,也是其中一例。

此外,较高素质的流行文化,如果融合了自身文化、本土特色、视听感官享受等元素,出口到世界各地,除了能带来无限商机之外,更可以促进各国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大马极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南洋风情、阳光沙滩、丰富的自然生态、热带雨林、和平与稳定的经济社会、热情且含蓄的人民,笔者想不通,本土的流行文化为何没有能力冲出东南亚,面对世界?政府在提倡并培养马来文使用率与国际地位的同时,流行文化事业其实是重要的一环。

在美国好莱乌、迪斯尼所垄断全球流行文化之时,我们高喊西方文化霸权,荼毒青少年思想。如果本土与东方艺人能够掀起本土潮流,并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相信面对全球化的大浪潮中,我们也能找到本身的存在价值。

茜蒂是第一位受邀出席台湾金曲奖,在颁奖典礼上献唱华语歌曲的马来歌手。这对她开拓华语或英语歌唱事业、闯出东南亚,无疑是一项契机。除了对大马华裔艺人在华人世界舞台的成就而高兴以外,我们对茜蒂也寄予厚望,并期盼大马其他各族艺人与幕后工作者也能携手共创本身的天空,为马来西亚这得天独厚的地方绽放光彩。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李祺輝2004/05

諾貝爾獎的迷思
update:2004-05-24 18:51:22MYT



前首相敦馬哈迪在1991年為大馬制定了“2020宏願。其中一項挑戰,就是要栽培具有科學觀念的國民與進步的社會。進入後馬哈迪時代,首相阿都拉堅持前人理想,繼續推動國家朝先進國邁進。國家領袖們也開始吹捧大馬科學家有朝一日能捧個最具權威性的諾貝爾科學獎回國。

然 而,令我疑惑反思之處,是其背後的目的。個中原因,想來不免只是想證明馬來西亞能的虛榮,來作為達到“2020宏願的指標。諾貝爾獎固然是人類史上 最具崇高的榮譽,但如果我們忽略其實質價值的培養,很容易造成許多片面、膚淺的思維與行動。科研工作如果只為了得獎,那對於參與的個人和知識的探索都將是 膚淺的精神追求。

多年以來,我國的教育與考試制度只是培養學子們必須得出一個標準答案的習慣。ABCD,對錯是非黑白;籠統簡單的二分 法,已經潛移默化植入國人的思維裡頭。無論是老師、校長或是家長們,總喜歡把孩子們的考試成績看作成功的衡量標準。如今,國家領導人亦試圖把諾貝爾獎當作 國內科學家與宏願成敗的定論,再一次體現了這種絕對化、單一衡量準繩的膚淺思想。當我們在高喊教育改革之時,如果政府和人民還走不出這種思維的框框,才是 大馬面對的問題。

我國的科學教育,難道只是要栽培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嗎?曾幾何時,我們把得獎當成了教育的目的?我們又在甚麼時候,把教育哲學裡的德、智、體、群、美,增添了得獎的虛榮?在這種絕對化的衡量標準渲染之下,只會養成國人對於名利與誘惑的追求,造就社會越趨向功利主義。

教 育的目的,除了知識智慧的傳授,還應該包含對人性價值的啟發、對生命大自然的贊嘆及學習謙卑。如何培養下一代對於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對探索的堅持以及對生 命的熱愛,其實才是我們教育的挑戰。1965年已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費曼教授就曾經說過,科學精神比科學知識更重要。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教授也 強調,沒有人文主導的科技是沒有真正意義的。

其實,在我們談論如何栽培諾貝爾獎得主之前,還請國家領袖們好好制定教育政策、改善科研環境 與態度、提升國人思維層次等;而普通市民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分內之事,在知識、人文與精神上不斷自我提升。當我們的教育有能力栽培有素質的科研人才 時,我們不會在乎到底有沒有國人能奪得諾貝爾獎;當我們的制度、科研環境與思維達到一定之國際水平時,我們亦無須試圖製造獎項來肯定自己。

獎項可以是一項目標,但絕對不是目的;獎項作為一種榮譽,但不該成為一種虛榮;獎項是一種肯定,但無須用來定論成敗。試試把獎項等於考試成績,其中道理亦復如是,值得國人深思。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5/24

珍惜人才
收生需制度化
update:2004-06-07 19:46:13MYT



每年5月下旬至6月初,適逢大學收生名單出爐,總會發生優秀生不被大學入取,抑或被分派不屬意科系就讀事件。這似乎成了馬來西亞季節性課題,雖然 自2002年起政府實施績效制,問題還是剪不斷,理還亂。輿論這幾天來把此課題炒得沸沸揚揚,從優秀生失意、學額不足、STPM與大學預科班的雙重標準、 變相績效制、不公事件等等、我們的行政高官們又聽進去了多少?

隨著全球化不斷擴張,國家面對強烈不斷的競爭,政府必須致力於提高人民和國家的競爭能力,方能在這競爭環境中求存。我們相信新政府惜才若渴的誠意,但是如何能有效貫徹誠意、目標、政策和實際行政,解決上不下傳、下不上達的鴻溝,有關當局應該更努力去認真檢討、改善。

筆 者認為,許多入學或獎貸學金上訴案件,都必須通過政治途徑與壓力才能獲得解決,證明馬來西亞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化程序,來處理各種行政偏差、人為疏忽等不 公平事件。我們承認任何一項制度都會有其弊端與可能出現的個別疏漏案件。但是如何有效、程序化的處理出現的錯誤,其實考驗著政府部門與官員們如何積極處 事。只可惜,許多人依然持有種族意識形態的標準來捍衛本身族群利益的消極思想。在所謂國情與種族利益的誘導下,我們被逼犧牲掉更多更優秀的人力資源與國家 棟樑。如果國人依然走不出族群利益凌駕於國家前途的思想框框,肯定大大不利於大馬邁向先進國與成熟國民意識的目標。

實施更透明化、制 度化的大學收生、劃一入學標準等措施,將能一勞永逸解決不公與任何偏差問題。為留住精英人才,其他方案如:自動提供前50100名全國最佳成績的優秀生 獎學金出國深造,來彌補國內學額不足的問題﹔給予各科系中考獲前5%最佳成績的學院或大學畢業生申請獎貸學金,以繼續碩士或更高學位的機會,何嘗不是明智 之舉。國家也可以積極吸納大學第一等學位優秀畢業生到國內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各大專院校工作﹔還有實行更公平、更透明的的入取與擢升準繩,也可以提高 公務員氣勢、服務態度與國家行政效率。

其實,無論是固打或變相績效制,衍生出來的問題,是國家不能實行開放制度、唯才是用。國內大專畢業 生選擇到新國甚至海外發展,人數多不勝數﹔國家對他們視而不見,是讓人痛心疾首。在這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全球化大環境中,我們必須確保不會有人在制度、 環境、行政與人為的外在壓力下,抑制了個人才華的表現和發展的機會。如此,國家才有不斷前進的原動力。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6/07

加強近代史開拓國人視野
update:2004-07-05 19:41:38MYT



近代歷史事件直接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區域穩定、國際局勢甚至是內在意識形態。隨著全球化不斷擴張,恐怖主義與極端原教旨主義在全球肆虐,現有國際局勢與關係發展,也將衝擊我們區域的政治形勢、經濟與社會安全。

雖然許多在籍學生都被逼修讀歷史課,但無可否認,一個忽略歷史的個人,其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也相對受到局限。為建立一個具有理性、成熟、獨立思考的公民社會和民族,歷史科目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大 馬許多新生代,尤其是中學甚至大專畢業生,都無從掌握與瞭解現今國際局勢的緣由始末。大馬高中歷史教科書在記錄完二次大戰,爾後即發生了歷史停頓事 件;我們新一代的世界近代史其實是一片空白。回教文明佔據大馬世界歷史教科書多數篇幅,其實有以偏概全之嫌。我們並非企圖忽略回教文明,但隨著進入21 世紀之際,我們竟忘了剛遠離不遠,與我們更息息相關的20世紀近代史,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例如︰至今懸而未決的中東局勢、克什米爾沖突、 台海兩岸關係、早期的朝鮮戰爭與南北韓分裂、越南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六四天安門事件等,都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影響人類歷史與區域穩定的重大事 件。近代20世紀所發生的衝突與戰爭,和人類文明所發展出來的後續結果,一般新新人類並不太瞭解事件的歷史背景、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

再 譬如大馬歷史教材把共產主義視為洪水猛獸,可是對於馬克思《資本論》與當時資本主義壓迫的敘述,卻一字未提或敷衍帶過,忽略了給予歷史與前人公平的評價。 自90年代初冷戰結束,共產垮台、資本主義抬頭,人類社會不再信奉起義的革命力量,而轉向追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隨著資訊的進步,進入現代化高科技時 代,人們的社會鬥爭也隨即轉型,追尋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和平、博愛等普世價值觀。人們應該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以避免又再一次因戰爭而把辛辛苦苦建立 起來的文明社會與經濟基礎毀於一旦。

其次,在大馬現有的教育體制裡,缺乏了具啟發性的哲學思考內容。無論甚麼科目(甚至數學題目),只要 死背硬記,考試就不難過關,而且還會名列前茅。自大馬立下先進國目標之後,社會普遍重理輕文。這容易造成新一代人缺乏人文關懷與文化思想上的薄弱。正統教 育內容匱乏,學子們只把課文裡的知識用在回答考題上,而成了我們所謂的考試機器;我們不能責怪學生,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學習是學生們的責任;但 該學些甚麼,卻是我們教育政策、教育官員和教育工作者需自我審視的。

要鼓勵國人走向世界,開拓個人國際視野,就必須從小就打下基礎。我們已經不能再故步自封、閉門造車。歷史不斷演進,人類文明也繼續隨時間向前推進。如果我們的歷史課本依然十年如一日或在原地踏步,對於提高國人的思維、思想與世界觀將是一道障礙。(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6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7/05

改善公共巴士服務
update:2004-07-19 19:51:31MYT



富都巴士車站是許多游子又愛又恨的地方。愛,因為它是回鄉的必經之處。恨,因為必須忍受那裡的烏煙瘴氣、擁擠人群、乞丐騙子等。尤其週末或逢年過 節,人潮擁擠的情況更為嚴重。單身女性擔心害怕,就連我這個在異鄉的文弱書生,也常小心翼翼以免被搶或受騙。此外,巴士拋錨、遲到或在路途上發生意外也是 司空見慣之事。

作為大馬的巴士總匯,富都車站內的烏煙瘴氣、吞雲吐霧與悶熱吵亂,的確讓人無法忍受,國家形象也因此大受影響。當局是否做 過關於車站內的空氣素質與噪音污染的測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衛生與環境當局沒有主動提出有關方面的探討與改善是令人遺憾的。在如此惡劣環境下,那裡的商 販與公眾的健康必然受到影響。

去年曾提過的車站搬遷事件,後續結果沒人曉得。大伙兒仍然依照本來的方式,繼續南下北上。當時有關當局斬釘 截鐵、勢在必行要搬遷車站,卻在眾人的反對下收回成命、不了了之。這證明主事者缺乏周詳的研究與計劃,或走出辦公室瞭解實際狀況。在冷氣辦公室內的大人物 也不瞭解或體恤小市民日常生活的諸多不便和委屈。

還記得早期吉隆坡的粉紅小巴,政府以有礙市容為由禁發執照,而由現有的兩家巴士公司負責提供雪隆與巴生谷一帶的巴士服務。但隨著國家日益發展,所謂的市容與巴士服務卻沒有改善多少。

上述情況是大馬行政機構典型的處事態度與辦事文化。公共交通服務素質低劣,有能力者都想方設法購買私家車,而不願乘搭公共交通。我們擁有一座極為現代化的吉隆坡國際機場、KL Sentral軌道交通總匯,但為何惠及廣大中下階層的巴士總站,卻讓人搖頭興嘆?

我們除了缺少具現代化、舒適與安全的長途巴士總站,也缺少雪隆地區短程巴士的集中總匯。現有的短程巴士都停放在大路旁,造成嚴重 堵車。而且不同巴士分佈在不同地點上車,不熟悉的人士或外國游客容易感到混亂。

此 外,巴士司機的服務態度也有改善之處。溫文可親的笑容很少在司機臉上展現。乘客們也都戰戰兢兢、抓緊包包,以提防扒手有機可乘。司機魯莽駕駛、態度欠佳; 許多行人與駕車人士不遵守規則,交通燈如同虛設等問題,其實直接反映出大馬人民的人文素養。要邁向先進國的目標,除了工業與科學成就,我們更應該達到文化 與科技上的平衡發展。

聽說新車站已在趕建。我們希望它是以民為本的車站。一個理想巴士總站,除了策略性的地點、清新空氣冷氣設備、先進電 子系統操作之外,巴士廢氣過濾與排放系統也是環保的重要一環。設立吸煙角落,尊重煙民與非煙民的選擇;車站也可以播放巴哈或莫扎特的名曲,疏解游子等候的 焦急心情。

公共服務不但要為人民提供方便、快捷與舒適的服務,它更可以提升國家形象與競爭力。(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7/19

公開辯論培養民眾理性思維
update:2004-08-02 18:45:48MYT



中學與大專華語辯論賽在大馬已經十分普遍,也受到華社關注與支持。從大大小小辯論賽踴躍出席的人數,可以證明辯論在國內擁有相當多擁護者。我們也 發現,國內許多辯論場上的紅人畢業以後,都在各自的領域有傑出的表現。無可否認,辯論除了是一個能表現自我的舞台,在口才、思維訓練與理性思考等方 面,的確對參與的學生起莫大的益處。

日前在雪華堂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這場針對內安法令的辯論對手皆來自重量級人物,即反 對黨領袖林吉祥和首相署部長納茲里。千人出席聆聽,其吸引力與號召力不在話下。其實,我們除了從報章上閱讀到國會摘要以外,在大馬確實不常舉辦政治人物的 公開辯論,尤其是針對具爭議性或敏感的課題。

我們必須承認,在長期的政治、法律與文化霸權的束縛下,已經造成國人不敢發表意見,甚至害怕 挑戰權威人物的性格;特別是新生代,除了缺乏學習獨立思考的勇氣,更是被動去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大馬社會對於理性批判精神顯然還處在一個保守與封閉的狀 態。人們都只愛聽奉承的言語,卻很少會持開放的態度接受批評與挑戰。

例如︰限制一些含有宗教或政治意識的電影和書籍;嚴厲控制大專學生的 言論、集會與結社自由;禁止選舉群眾大會、示威遊行;控制傳媒與新聞自由;提倡政黨高職固打制等措施,都抑制國人學習良性競爭、理性批判的機會。如此一 來,在大馬所謂的敏感課題將一直是敏感課題,國人的思想層次也就不能有突破性的進步。隨著國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政府應該給予人民更大的選擇自由,並以更 開放的胸襟來接受批評與制衡。此外,筆者認為大專院校裡的理性批判文化更是迫切需要改善;廢除《大專法令》的限制,以便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昇他們對時 事課題的關注。

諸如上述的公開辯論會其實就是培養人民成熟的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斷的絕佳場所。一場精彩的辯論除了讓對手們爭鋒相對,也能激 發觀眾對課題的探索,從中學習理性的思考態度。各界人士應該積極推廣此類辯論場會,甚至把它搬上電視,讓全國人民目睹演說者的風采。譬如在大選期間舉辦候 選人公開辯論、直播國會辯論等,都是可取之處。

在一個不能公開自由辯論的國度裡談論國家發展其實是毫無意義可言。我認為,只有真正解除文化、法律與政治上的枷鎖,人民得到思想上的自由,打破種種限制,創意思維方才能獲得發揮和展現。

我始終相信,真理越辯越明。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星洲日報/六日譚文:李祺輝2004/08/02

淺談科研的意義
update:2004-08-16 21:04:22MYT



招攬科研人才回流一直是大馬面對的難題。隨著國家不斷朝向高科技、先進國的目標邁進,我們需要的科研人員也大量提高。科學家如今成了炙手可熱的行 業。然而,為何發展科技?何謂科研意義?或許認清一些本質上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更瞭解科研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讓國家領導人、社會大眾甚至科學工作者不 至於偏離其應有的價值取向。

技術發展原本就是人類文明的一大特徵。從古代人利用技術發明來彌補本身的先天不足與後天限制,到現今社會不能 沒有科技的生活方式,顯然這是科研工作在背後耕耘的成果。科研所帶來生活上的根本巨變與便利,相信沒人會反對。身為一個科技的使用者,科學研究是如此貼近 生活,卻又覺得如此遙遠。科學工作總給社會大眾一種高深莫測之感,所謂的科學研究只有出現在學術殿堂。一大堆的理論、不知所云的方程式,卻是我們科技產品 背後的主宰。

如今所倡導的知識經濟、資訊科技,即是運用知識、訊息換取財富。而科研恰恰就是一項知識創造之工程、產品開發之手段。一項符 合經濟效益與國家利益的生產活動,相信英明的政府領導人、智囊團與高科技企業不會視而不見。從政治、經濟與社會大眾的角度出發,如是的科研工作的確是有利 可圖的。

人們利用科學發明技術,再利用技術發現科學;互補的結果除了造就了人類生活的巨大轉變,也開啟了全然未知的世界。例如︰哈勃太空望遠鏡、NASA降落在火星表面的機械車、各式各樣先進的研究儀器等等,就是科學家的眼睛與探索工具。

其 實,科研工作還涵蓋了實質的教育意義。碩士與博士課程既是讓研究生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新技能與學問;科學家從科研中所獲得的知識與心得,也是傳授給下一代的 最佳財富。科學研究乃是一項不斷學習、探索、追求真理之過程。科研的最大成就感應該是來自於新發現、新創造的滿足,而不一定是薪金、津貼或福利的供給。如 果此論點成立,獎掖就不是吸引專才回流的主要誘因,而是工作環境與成就感;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政府的獎掖措施一直無法奏效。

人類世界目前仍然存在著許多未解難題,如︰饑荒、疾病、戰爭、能源危機等。有人相信科技有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能力。所以,科研工作也一直朝向問題的解決之道。無可否認,在技術上人類似乎無所不能,但事實上,我們也必須承認,災難的發生往往也是人為造成。

所 以,也有人認為,科技的成功其實加速了人類的自我毀滅。從環境污染、原子彈、生化武器,到複製技術、基因改造食物等等,科技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產生了更多 的貪婪與欲望,製造了更多更嚴重的問題。如果人類最終走向一場人性的考驗與浩劫,我想,它將是大自然最後的反撲。科技是否萬能,其實是一個值得人們深思探 討的課題。

回歸本質,科學的根本價值其實是其探索未知與追求真理的執著和渴望。如︰天文學、宇宙論基本上並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對於社會 改造與解決人類迫切危機也沒有直接幫助。然而,科學家既是憑著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對生命與大自然的徹底好奇,來鞭策自己進行科研工作。如此的精神追 求和科研意義,我想才是科學工作者或未來科技人才應該追求的目標與理想。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8/16



以批判作為愛國表現
update:2004-08-30 18:24:43MYT



國慶日除了紀念馬來西亞在831日從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獨立之外,也讓新一代人有機會瞭解到前人們為爭取國家獨立時的艱辛與歷史。

社會鬥爭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極具重要的一環。印度聖雄甘地,以非暴力抵抗與不合作運動,爭取印度人權益,1947年為印度帶來獨立。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領導25萬人大遊行,為黑人爭取自由平等和就業,並且獲得了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他那一句 “I have a dream! ”如今依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然而,兩名領袖皆被暗殺而犧牲。

相 比起來,大馬領袖可能就幸運得多了,至少他們不必為了贏取選票而挨鎗流血。只是,在大馬歷史中,還是有許多反對派人士、民權份子,甚至曾經掌握國家第二把 交椅之人,也避不過牢獄之災,飽受身心痛苦的煎熬。那些願意為民爭取權益,勇於站出來提出異議、進行理想鬥爭的人,需要一定的道德勇氣,也因此讓人肅然起 敬。

敢於批判,挑戰權威,應該被視為一種愛國表現。社會鬥爭的正面意義在於監督批評、向有權人士施壓,使得政府得到外來推動力、能自我鞭策並提高效率。有理的反對、和平的抗議,不但不是不愛國、不是不遵守法紀,相反的這是愛之深,責之切的具體表現。

肯 站出來批評及關心社會的人,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有相當程度的認同感。無論在朝、在野人士或平民百姓亦然。首相道出國人一流設施,三流思想的弊病,副首相 承認私營化合約的失誤,政府在處理禽流感事件上提高了效率與透明度,皆是接受批判監督後的成果。這是一種進步,值得讚許。遺憾的是,高架橋下的裂縫,如今 依然沒人出來承擔責任或引咎辭職。

此外,大馬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的背後,依然存在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問題。從掠奪、搶劫、持械、毒品、強姦、亂倫、謀財、害命,到車禍、貪污、教育、國家效率、種族關係、國民素質、民生問題等等,都有待政府與人民共同面對和改善。

回 首過去,我們緬懷前人的鬥爭;但更要展望未來,去開拓更美好的明天。我們企盼大馬朝向一個更開放、多元、民主、自由、平等與更具有透明度的政治體制發展, 政府機構的服務效率和素質也全方位提昇;百姓除了能安居樂業,我們希望在自己的國度裡能夠出入平安,在外也不必心驚膽戰;公路使用者能在路上以禮相待,遵 守規則。此外,國人也望提昇思想水平,對於環保、人權、教育等課題積極響應,真正達到公民社會的目標。

大馬人或許是個容易感恩、不善批判 的民族。許多人依然滿足於與相對遜色的對手做比較。這只不過像鴕鳥把頭埋入泥土裡一般,自欺欺人而已。邁向獨立47年的今天,大馬人是否還依然把灰塵掃入 地毯下,眼不見為淨?放大他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一種自我鞭策、自我批判與學習的途徑。

是的,我也很感恩生活在這片遠離天災人禍的土地上。然,唯有繼續批判,才能報效這養育我成長的祖國。

祝:馬來西亞47歲生日快樂!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8/30

誰說沒有白吃的午餐?
update:2004-06-21 20:19:31MYT



上星期雅虎(Yahoo)電郵做了重大變革。相信擁有雅虎電郵的網友們,都已經發現了一些讓人興奮的改變。除了外觀修飾得更清新整齊,電郵容量更從以往的4M bytes(有些為6M bytes)提升到100M bytes,足足有25倍(或17倍)之多。

根據615日美國CNN新聞網站的報導,雅虎提升電郵容量以及解除過往被凍結的電郵地址的措施,主要是為了應付和打擊Google計劃中所提供的Gmail服務,即網友們有機會享用到1000M bytes的免費電郵容量。雅虎方面更宣稱:這是高度競爭的市場,我們聽取了顧客的意見,所以建造了顧客想要的東西。

如 今資訊科技發達,網絡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免費電郵、e-賀卡、質詢等服務。有誰還敢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現代企業已經打破這種思維的局限,而且服 務素質還一直不斷提升進步。反觀大馬一些政治人物,還一直迷信這午餐論,為私營化政策做出狡辯。雅虎的變革,讓我們看到這樣的愚民政策已經不攻自破。 在在證明,只有企業界良性競爭,方能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然而,在大馬似乎沒有所謂競爭這回事。大道徵收路費、Astro提高月費、汽油漲價、公共交通服務欠佳、水費、電費、電話費也醞釀起價,就連排污公司都來分一杯羹;如今,買了一張輕快鐵車票,還不包括月台的廁所設施!這是大馬實行私營化政策後產生的社會狀況。

私營化本來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質、減少政府開銷、增加私人公司的競爭力等,但在大馬卻製造了企業壟斷的局面。消費者在沒有選擇的餘地下,成為市場的被動者,任人宰割。企業也從不需要聽取顧客的意見,因為你不喜歡大可不用本公司產品

此外,私人企業管理不當,導致生意失敗,負債累累,逼使政府收回國有化,最後還得挪用公款承擔債務。人民無緣無故又多了一筆債款,實在有夠冤枉。每每乘搭輕快鐵時連站的位子都沒有,實在令我想不通兩家輕快鐵公司為何雙雙面對虧損倒閉。

美國、日本與歐洲各國有一種法令叫反壟斷法,為的就是要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消除壟斷企業利用對市場的控制力,實行壟斷價格,以獲得高額利潤。電腦軟件霸王微軟公司,就曾經差點面臨解體。反觀大馬的法令與個人消費醒覺,實在落後人家太多太多了。

我 們歡迎另一家收費電視的啟播、亞洲航空與馬航的競爭、手提電話公司的削價戰役。但老百姓要的,是看到更多以顧客為本的產品、更多良性的企業競爭以及擁有更 多的選擇權利。在這物價日益高漲的時刻,大家除了縮緊腰帶去習慣那些從錢包裡掏錢出來的動作以外,我們希望得到更值得、更有回饋的服務素質、態度和品質保 證。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6/21



看高教部長的倒退言論
update:2004-09-27 19:09:39MYT



只要我還當高教部長的一天,進入政府大學的馬來學生人數,肯定會超過固打制的55%這是高等教育部長沙菲益沙禮在最後一天的巫統大會上總結辯論的談話。我們的高教部長也不願意看到非土著就讀瑪拉工藝大學。

部 長言論,重新掀起了績效制的討論。從報導中,我們不難理解,巫統所謂的績效制,是用來保證馬來學生進入政府大學的人數,而不是以務實、誠實、腳踏實地的態 度為出發點,來提高大馬本地大專生的素質和改善學術水平不斷滑落的趨勢。所謂的績效制,實為變相固打,乃種族政治產物,企圖對國人混淆視聽。國家高等 教育機制依然突破不了種族格局的框框,不禁讓人對大馬未來的教育前景感到擔憂。

在全球化大浪潮下,國人除了在國內發展,還必須與全世界競 爭。人民獲得黨所鬥爭的特權及政府的特別照顧,並不能在國際競爭中擁有多大好處。反而在缺乏實質競爭能力的情況下,國家逐漸落後在他國之後。我們容忍國內 種族固打的比較,卻付出了國家發展速度不及他國的代價。在國際間的競爭和比較,是沒有特權與固打可言的。

另一方面,一個以種族為出發點的國家發展,才是國民團結的最大障礙。政府若不正視人才外流的嚴重損失,而只關心特定種族的需要,對於國家發展是一大致命傷。

話 說回來,如從純政治角度思考,競選最高理事會落敗的沙菲益沙禮發表如此言論,可能試圖挽回巫統內保守派的支持,以提高本身被委為最高理事的機會。然而,國 家教育政策卻因此受到政治左右,實為大馬走向區域高等教育中心的一大絆腳石。大專教育重點應以栽培有素質的國家棟梁為基本原則,並非只是在保證某些特定種 族的入學比例。學術的尊嚴,成了政客們把玩在手的一個棋子,是可悲的。

馬來民族的進步與否,直接影響大馬在國際間的競爭能力、發展與地 位。新經濟政策與固打制自70年代實施以來,栽培了不少中產階級的新馬來人。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整體的國家競爭能力卻有下降的趨勢。除了入學固打制降 低了大學生的素質,《大專法令》限制學生思想行動、保守的政治氣氛、思想狹隘的執行集團等,都是國立大學死氣沉沉,科研技術不能蓬勃發展的原因。

以日本和韓國為例,一個從戰敗後迅速崛起的經濟強國與另一個在1997年金融風暴中奮起直追民族;再以鄰居新國成就相比,他人務實的處事態度、刻苦的精神,成功乃是必然的道理。

弱 肉強食、適者生存;我們只有打下穩固的基礎,才有競爭的能力。一項措施受到太多的政治因素左右,結果只會事倍功半。請國家領導人與國人能以務實的態度看待 國家發展,讓績效真正績效,勿讓它成了人們嘲笑的制度。只有在公平競爭中脫穎而出者,方有資格面對世界的挑戰。(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09/27

尊重彼此差異,邁向國民團結
update:2004-10-11 20:32:41MYT



國民團結不是新鮮課題。自獨立以來(甚至在獨立前),國民團結已是擺在眼前,又懸而未決的課題。尤其在513事件過後,各族心中都留下一根揮之不 去的刺。大家開始能避就避,能閃就閃,都不願意去碰觸所謂的敏感課題;加上一些政客時不時煽風點火,形成各族人民之間無法開誠佈公。

上個 月由新聞部主辦一系列的國民團結辯論會,是大馬傳統禁忌的一項突破。每場來自朝野政黨領袖和學術界人士的辯論,的確有它吸引之處。國人對上述辯論會非常感 興趣,這跟長期以來,國人無法從電視中看到國會朝野議員唇鎗舌劍有顯著關係。大家都很好奇,也很想看看自己選出來的議員到底有多少斤兩。類似朝野辯論的舉 辦、郭金福被委入國民團結顧問團等舉動,與首相阿都拉所推行的開明、想聽真話的執政態度其實是一致的。

唯有打破許多不成文的敏感課題,國人的思維才有突破的可能。這樣的活動值得讚許。當然,我們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馬電視台會有直播國會的時段;甚至可以向美國總統選舉取經,在大選之時,讓各黨候選人進行公開辯論,討論國家議程,更讓人民有腦力激蕩的機會。

大馬華裔子弟對國家認同是絕對不容置疑的,根本不會因為種族、膚色和文化上的差異而跟其他友族有何分別。Batik藝術是我們的;Puteri Gunung Ledang也是我們的故事。我們更沒有質疑馬來文為國語的地位。學習和掌握馬來文應該是身為大馬人最起碼的責任。但是,我們也籲請一些思想狹隘的政客和決策者尊重其他種族本身的母語教育和其他基本人權。

各族之間的最顯著差異是語言。然而,開明的領導人和教育家,會鼓勵甚至強制各族學子學習本身的母語。真正亞洲魅力所在Malaysia, truly Asia) ,不應該只是淪為廣告台詞。就國家領袖和各界人士所宣稱的,多元種族、文化是大馬財產,應該要強化這方面的優勢,而不是加以打壓。

可 是,本地大專行政單位的一些作風卻讓人感到遺憾和惋惜。我最近聽說博大校方已經在一個學期前,禁止學生在校園內展示附有華文字樣的標語或宣傳布條。雖然這 可能有道聽途說之嫌,但許多本地大學的行政執行人員時常就狹隘的思想刁難學生活動,確是時有所聞的。在《大專法令》下,學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 校方常以單一種族文化活動為藉口,阻止學生在校園內舉辦文化活動,把學生搞得一頭霧水、頭昏腦脹。此外,剛過去的校園選舉出現舞弊、偏袒之嫌疑,也讓 校園政治留下污點。

大專校園是社會的縮影。如果無法改變上述情況,國民服務計劃、宏願學校等措施其實只是徒然。就是一些狹隘思想的執行單位與偏差,讓我們在邁向國民團結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公平的政策制度是國民團結的基礎。只有全民上下一心,讓各族文化自由綻放、交融;接受差異,尊重彼此,國民團結方指日可待。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研究院研究員)
(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10/11

公務員應為民表率
update:2004-10-24 19:54:50MYT



最近,最倒霉也最忙碌的公務員應該非內閣最資深的工程部長莫屬了。一次過要提呈6份過失報告書給首相,難怪部長大人會說︰我不是普通人……我是 有做工的……”等云云。如此繁重工作,使得部長大人還得週末趕工寫報告,不可不謂熱愛工作、盡忠職守。然而,盡責的人民公僕,卻在國會裡遭受朝野人士抨 擊,被社會人士與輿論口誅筆伐,實在奇怪奇怪。

咎其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在我國,還有人是不會認錯道歉,不懂得人民是老板的觀念,只會推卸責任。人民從來就不奢望擁有一個全能的部長,而是希望有一個肯承認錯失、勇於改過的平凡部長。

工 程部最近接二連三的失誤例子,牽扯出一個根深蒂固、從未解決的問題,即國家政府機構和公務員的素質效率問題。誠然,這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課題。公務員一直以 來都讓人產生懶散、沒有效率、態度惡劣的印象。也的確,程序與官僚制度的繁複,使到政府不能很快解決當務之急,繼而出現失誤、低效率等問題,讓人民怨聲載 道。

政府工為鐵飯碗一枚,怎麼摔也不會破。只要安份守己,一切將稱心如意。公共領域長期以來的散漫,已經深化為一種文化。這樣的環境,讓 許多有幹勁的人卻步,更容易讓裡頭的精英隨波逐流。人們針對工程失誤、社會治安、醫藥服務等公共服務提出意見,因為它們直接影響了普羅大眾的民生問題,甚 至會因人為疏忽而導致人命傷亡。然而,其他部門,如︰大學院校、政府科研機構、內部行政單位等,亦奉行著這種安逸的精神。為此,我們毋庸感到奇怪,何以我 國大學的國際排名每況愈下、科研技術永落人後了。

從政府部門櫃台人員、辦公室職員、警隊、醫務人員、教師、大學講師教授、國家科研人員等 等,龐大的人數,究竟有多少人擁有肩負起國家發展使命的思想?許多高級公務員沒有樹立起一個良好榜樣,不僅導致上梁不正下梁歪,還及至一蟹不如一蟹。公務 員缺乏為民服務,為國建設的積極思想,甚至連一點公民意識也沒有,實讓人擔憂不已。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讓國家領導人知道,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是有多麼重 要。

政府在人力資源發展上向來不遺餘力,凡有上進心的公務員,都有機會申請到政府獎學金繼續深造,甚至出國留學,而且福利極佳。然而,人 們都對容易得到之東西不僅不懂好好珍惜,甚至有濫用之嫌。結果導致資源浪費,投資得不到回報的困境。擁有龐大的公務人員,實為一筆龐大的社會開銷。有時候 並非人手不足,而是沒有人盡全本份。

以日本、韓國的守時和拼搏精神相比,再看看鄰國新加坡的高度透明、快而準的服務隊伍,這些內在的精神 底蘊實值得讓我們虛心學習。別人行,何以我們就不能?公共服務效率直接影響了國家的競爭能力。欠缺一個完善的制度、沒有良好的執行人員和積極文化,即使馬 來西亞擁有如何輝煌的硬體建設,缺乏這種屬於軟體的精神底蘊,一切發展都將會是事倍功半。(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6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10/24

誰是主?誰是輔?
update:2004-11-08 18:40:24MYT



寬中初一數學改用英文課本的決定,在華社掀起陣陣風波。有人支持,亦有人反對。我只想分享個人的經驗與看法,或許可以讓人有所參考。不過,我們的孩子可能會感到困惑,認為大人們辛辛苦苦成立華校,卻在裡頭不斷倡導英文,到底誰是主,誰是輔?誰也說不清楚。

在 現有教育制度,華裔子弟都有學習三種語文的機會。一個孩子在接受6年華小教育後,通常都會選擇以國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國中完成高中/大學先修班;順利進入公 立/私立大專,抑或社會大學,英文即開始成為主導語言。綜觀而言,這是一個從華文、到國語、再轉入英語的社會環境與制度(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我 們的孩子並不像日本、韓國、台灣或中國的孩童,長期使用同一種語言。在這樣一種語文轉換過程中,許多對語言掌握能力不理想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制度的篩選與 淘汰。比方說,華裔孩子進入國中就讀,因為國語能力有限,不懂老師在講些甚麼,於是沒有興趣掀開課本,造成孩子荒廢學業。許多問題,如︰紀律問題、私會 黨、問題少年等就接踵而來。再者,本地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溝通能力不佳,造成競爭能力低落,也已經是不爭之事實。所以,掌握好三語,雖是優勢,其實也是負 擔。

在東南亞一帶,大馬華文教育經過先輩的長期奮鬥,始有今日的成就,值得驕傲(雖然我們也知道,華教一直都是政府的棄嬰)。然而,它至 少還栽培了像我這樣一個會看、會聽、會說、會寫和會一點思考的青年。再者,大馬各大專院校的華語辯論隊的優越表現,也在在證明了華文教育的成功。至于更深 層次的中華文化底蘊,就得靠自我提昇。

站在教育的最前線,我想寬中這項決定是以學生的前途為出發考量。作為全國最大規模的獨中,寬中全體 上下每一項決定都應該是深思熟慮、衡量輕重的。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加強學生的英語能力,的確勢在必行。我也深深感受到,畢業以後面對社會大環境的挑戰,不 能有效以英語溝通,不僅吃虧、容易被自我矮化,且更難在事業和前途上發揮所長。以我本身為例︰數理是我興趣,而英文是這世界上承載最多有關知識與資訊的語 文,我不得不掌握好這最基本的工具。

所幸的是,大馬有一群華團和董教總這般中堅份子為華教拼搏賣命。我因他們帶給我學習華文的機會而感 謝。我支持董教總不斷向政府表態、施壓、堅持的勇氣;我認同許多華社給予華教的支持與貢獻。然而,少了一個學習英文的社會環境,像我這樣的典型華裔子弟, 卻必須學會自救,才能面對大環境的嚴峻挑戰。

為尋找自我靈魂去學習華文是值得驕傲的,我們更可以大聲批評一些國家功利主義的語文政策。接 下來全國獨中是否會續寬中實施類似行動,華教人士、華團和董教總如何取得共識,都會深深影響下一代的華語教育。然而,無論華社在這場辯論與思維中如何突破 重圍,身為華社草根的一員,我對三語的最低認知為︰華文是根、是靈魂;英文是輔、是工具;馬來文是國家認同、是責任!願與華裔子弟共勉之。(作者言論不代 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6日譚作者:李祺輝 2004/11/08

從研究生課程看國家科研發展
update:2004-11-22 19:36:27MYT



一般人會認為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者皆是社會階層的高級知識分子。在這個階級主義掛帥的社會,擁有更高學歷頭銜的人即表示高人一等,說話可以比別人 大聲。因此,當人們的心靈日漸被功利主義侵襲,一紙文憑就成了人們追逐的目標,其背後的知識內涵與尊嚴就受到挑戰和侵蝕。當人們只注重表象(文憑),就容 易忘記內在應有的底蘊如知識和人格等。

考試至上的大馬教育是每一個學生的夢魘,大家都想逃離考試的枷鎖,可是未來的飯碗和出路又不能沒有 一紙文憑。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考試制度是鞭策學生學習與檢測學習進度的有效方法。在美國、日本、台灣、中國等地,除了有大學入學考試之外,還有研究 生(postgraduate studies)的入學試。錄取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嚴謹可見一斑。在大馬並沒有所謂的入學考試,除了因為缺乏一個統一的績效制度、政治凌駕學術自由,很大程 度上是學子們沒有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做研究的意願。

同 樣的,大馬缺乏一個良好的研究生制度。比起其他國家,國內的研究生課程(特別是理工科)是遜色的。大馬最大的諷刺,是讓一些不懂科學的人領導科學教育與科 學研究(其它領域亦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填鴨式的科學教育、課程綱要、教學方式、文化氛圍等,很難栽培出有實力與人文素養兼具的科研人才!

一 般人認為,博士學位是學術的最高境界。然而,對於一個認真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擁有博士學位其實並不算甚麼。那只不過是一個學習過程,一個初步的開始。 所謂博士後(post-doctorate)乃博士學位後的學術研究工作。這不是一個學位課程,更多是一個研究基金(fellowship)。通常,在一 個實驗室裡頭會有幾名博士後幫助教授們進行研究工作或領導科研班底。

其實,花個兩三年的時間專注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是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 科研人員另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豐碩的科研經驗與實驗成果在這段期間可謂起著重大的積極作用。遺憾的是,在大馬卻鮮少有學生認識到博士後的存在,更甭說對 它產生興趣。如果連政府甚至是大學裡的學術人員都不給予博士後的高度重視,對於栽培本土科研人才或想成為區域教育中心,是極大的敗筆。

大 馬科研人員的人數對人口的比例是遠遠不及發達國家。就筆者個人觀察,國內研究生人數和博士後的機會更是屈指可數。其實,國家的科研環境與成就,跟研究生、 博士後、教授等是密不可分,唇齒相依的。政府在積極發展本土科技的同時,往往忽略了這教育的重要一環。資金短缺與繁複的文書工作也讓科研工作裹足不前。

我們有必要培養年輕學子們對學習的興趣,減輕對考試的壓力與畏懼;更重要的,是加強個人的思考能力與對知識的一種執著。終生學習,必須從小養成。長大了才來再教育,已經是亡羊補牢。(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6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11/22

還學生自由
update:2004-12-06 19:35:46MYT



大馬國公大學利用《大專法令》提控學生與限定學生穿著早已不是新鮮事。最近,又有一名理大生涉嫌政黨助選被控,工大生也被限定了穿著。上星期工大 當局更利用法令提控27名學生候選人,取消他們學生代表資格。這些事件在在顯示大馬大專校園內正發生嚴重的文化霸權。如今,我們的大學再也不是培育民主、 自由的殿堂,反淪為強權、專制的統治和壓迫!

如果大學當局深明大義,對《大專法令》一只眼開一只眼閉,不對學生採取行動,我們還可能為那 一點開明和自省能力欣慰。然而,事實證明,大馬政治凌駕學術自由!大學高層多有政治背景,更是公開的秘密。這是國立大學為人詬病之處。如果大學的教育家只 會做應聲蟲,奉承政治人物,提控學生,而沒有勇氣接受學生提呈的備忘錄,我們還能對國立大學有何期望?這些人實在是保守得可愛、落後得可憐!

大 馬社會一直處在相對保守、一直被大人規範的教育環境。孩子在家被大家長式的管教,在學校被師長規範,上了大學連穿甚麼也要強制被規範。把大專生當成中 小學生來看待,大人們要到甚麼時候才讓學生學習獨立思考,學會對自己負責?再者,學業成績是學生自己的。任何原因導致學業被荒廢也是學生自己應該負責 的事。一心一意控制學生行動和思想自由、穿著打扮等,難怪乎,我們的畢業生素質會有問題。

大學應該擔心的,是逐漸滑落的學校排名;該思索的,是如何提高學術水平。當別人從小就教育孩子學習思考、進行批判、面對失敗、勇於嘗試的時候,我們的大專卻只會絞盡腦汁,以各種條例來為難和提控學生。

當我們一直以安定為借口不停限制學生的活動時,這樣的社會只會有表象的繁華,而孕育不出深沉的文化底蘊。當這個社會沒有機會去學習理性、學習反省,沒有人會有更深的文化涵養。當我們以各種法令對社會價值牢銬枷鎖、抑制各種可能、各種創意的時候,這個社會不可能進步!

國 家領袖口口聲聲要發展高科技,要把馬來西亞塑造成先進國;可是另一邊廂卻用各種條例來束縛學生行為思想,企圖塑造一個個千篇一律品質保證、思想單元的 大專生。一個思想只會跟著規範行事的人,是不可能在科技或各領域中有特別創意的。對現有的事物、理論進行批判、反省、再思考、後再創造,實乃科學之崇高精 神。那些缺乏科學精神的集團不瞭解這一點,卻整天在高喊發展科技,真叫人感到不屑!

最近有人在積極推動終身學習、終身教育。我想,首先該再教育的,就是大學里的集團和我們那些政治人物、達官顯要。他們應該好好去學習外國人如何辦教育,學習甚麼是民主、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等。

請別指責我們的大專畢業生素質差強人意,這全是大人們惹出來的禍!也請不要以為學生只被警告或罰幾百令吉而慶幸高興。因為有關法令不除,這種荒謬還會繼續下去!只有還學術自由,國家的教育和發展才有希望。(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員)

星洲日報/6日譚作者:李祺輝 2004/12/06

大馬數理教育的挑戰
update:2004-12-20 19:20:28MYT



美國在12月份公佈了一項各國4年級與8年級學生數理科掌握能力之報告(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 and Science Studies - TIMSS 2003)。(8年級相等於我國初中二程度)。在45個參與調查的國家當中,大馬中二學生在數學與科學的表現分別排名在第10和第20名,得分為508分和510。各國平均分數為466473

由此觀之,大馬學生的表現是高於平均分數。只令人莞爾的是,亞洲四小龍,即新加坡、韓國、香港、台灣的中二生數理科表現,則分別排名在前4位,不可不謂名列前茅。新國學生的表現更高達605578分(相關報告請參閱︰http://nces.ed.gov/timss/Results03.asp)。

這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成績,也顯示了我國在數理科教學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中發人深思的訊息是︰同是亞洲國家,為何新加坡、韓國、香港、台灣、日本等 地的學生表現一直遙遙領先?雖然歐美等地的學生表現平常,為何其科技水平、人民素質卻讓人欽羨?美國學生對數理科的表現也只屬中等水平。奈何,美國自二次 大戰以後,就一直是世界超級強國,科技領先群雄?

除了學生數理表現,我們也可以從數據中窺探國內數理科的教學效率。要學生把數理科搞好, 學校老師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啟迪學生對事物的好奇,產生對大自然的興趣,是一項長久艱巨的挑戰。而我國的華教工作者,除了必須擔負文化傳承之責任,更要 確保華裔子弟有足夠實力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所付出的,不可不謂勞心勞力。

問題的另一面則在於,我們如何制定更具競爭力的課程綱要;我們的 教育制度,如何栽培出更具有素質的老師;家長在培育孩子的過程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等等,個個方面環環相扣,深深影響著下一代數理科的表現。國家欲培養擁 有國際水平的科研人才、要發展科技、要成為區域教育中心,教育政策更不能朝夕令改,做事虎頭蛇尾。

此外,未來華裔學子面對的另一項挑戰, 是以英語作為數理科教學媒介語的時代。英語數理科教學勢在必行,除了母語教育受到衝擊,學子們能否有效地在英語環境下學習,更受到嚴峻考驗。在大馬現實的 教育體制下,如何確保華裔學生在語境的轉換過程中,順利適應並克服學習障礙,也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挑戰。如果學生因為語文能力不足無法有效學習,一切措施 只是拔苗助長,弄巧反拙。如果學生無法理解考試題目而失分,不但無法有效評估學生在相關科目的進度,也失去了考試應有的意義。

無可否認, 國家要發展,政府積極栽培本地理科人才乃正確之方向。學生從小掌握好數理,對國家裁培各領域人才也有幫助。雖然如此,我們也必須瞭解到,人各有志,不是所 有人都能在理工科發揮所長。也並非只有理工科才有所謂的出路。其他如︰工商、文科、社會科學、藝術等方面,政府也應該給予平等的重視,讓國民自由選擇本身 的專長與興趣。這些領域的專才也是國家建設所不可或缺的。(作者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者為大馬核子工藝研究院研究員)

星洲日報/6日譚作者:李祺輝2004/12/2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