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人写龙应台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03/17/content_2708738.htm

马行提 柴纯青

龙应台在信孚教育集团康乐小学

在华文文学界,女性作家被称做先生的,当属凤毛麟角,而龙应台就是这中间的一个。20年前,随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一声棒喝, 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的杂文专栏“野火集”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旋即成为燎原之势,掀起一股“龙卷风”(余光中语),锋芒直指读者的心灵。随后, 大量饱蕴着龙先生对文化的感喟、思索和悲怆的文字,涌入我们的视野。因此,在我们的想象中,龙应台应当是一位犀利辛辣、敢说敢为的勇士型人物,一位成熟而 深邃的学者型女性。

2004年12月10日,龙应台应广州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先生之邀,以香港一所大学客座教授的身份,来“信孚文化讲坛”做报告。趁着 这个机缘,我们才近距离结识了这位仗笔天涯的文化女侠。走出文字的龙应台,素面短发,身着粉色开衫,平和随意,却别具自然优雅的风度。在她用地道、温婉的 普通话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她那明澈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你,目光中始终透着尊重与专注。这个时候,我们忽然感到,先前由文字揣测而来的所谓“勇士”、“学者” 的形象,用在龙应台的身上,并不贴切。

到广州的当天下午,龙应台就要求到学校看看。去信孚教育集团下的一家打工子弟学校康乐小学访问时,学校为了欢迎她,特地安排了学校鼓乐队列 队奏乐。见到这个场面,龙应台的神情很是惶然,问旁边的陪同人员说:“这是专门迎接我的吗?”陪同人员回答说:“是啊。”她手抚胸口说:“我怎么受得起? 我怎么受得起?”接下来她神情严肃地站在鼓乐队前面,专注地望着孩子们演出。陪同人员说:“我们走吧,到会议室去。”她说:“不行,我得等孩子们演出 完。”乐声方停,她便向孩子们鞠躬,并对他们的迎接连连表示感谢。孩子们在校园里游戏的时候,龙应台把几个男孩揽在怀里,和他们一起看小伙伴们玩耍,那充 满童真与欢悦的目光,让孩子们亲近,让我们动容。

在广州一个有名的去处———麓湖边的簪香馆,我们陪同龙应台晚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龙应台对教育的见解。随兴说到她在 《南方周末》上连载的《与儿子安德烈的通信》时,我们告诉她自己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通信的。她觉得很意外也非常感兴趣,忙问为什么这么看,我们 告诉她,大陆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被严重功利化,孩子成了成就功名的机器;在这种基础上,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单方的,是 命令式的,缺乏平等的交流。而您和安德烈的通信,表达了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引导的方式。比如说到“性、药和摇滚”时,您的态度和做法很值得 广大父母学习。

龙应台说,我从来就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作为女性,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温柔、爱的能量大到儿子哀求“饶了我吧”的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过程中有我万分的投入,但我从来不溺爱孩子,和孩子们相处是人生的一种缘分。尽管愿意让孩子们保持一块自己的思想领地,当我在儿子的信中看见“性、药和摇 滚”等词出现时,当时还是大吃一惊,这是任何母亲必然的反应。我很惊恐地问儿子,你说的这些,是真的还是虚拟的?儿子笑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龙应台方 才明白,这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隐喻,并不是真的,这才松了口气。随后她感慨地说,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作为父母,要弄清楚,这些孩子究竟是真 的以这些不健康的物品亲身尝试,还是只是一种隐喻式地表达了自己的声音呢?如果是前者,注定是虚无,会被时代惩罚;但如果是后者,就说明他们的反叛目的是 在于“重建”,“破”传统只是为了“立”新见,就值得尊重。

谈到教育,谈到中国教育,永远都无法回避责任的话题。物质生活的富足与否,与一代人对国家和自己的定位及追求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大陆学生与 香港、台湾的学生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与发展程度不同有关,他们对国家的使命感更强。但是,随着物质主义的盛行,这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也会被渐渐消融。所 以,无论是聊天还是做演讲,龙应台给青年们讲的最多的还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女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我,告诉我她因为读了我的《野火集》而改变了命运。那位 妇女因为孩子受劣质奶粉之害,无助之下行动起来,联络了同样遭遇的母亲,成立了一个NGO,保护母亲的权利,保护环境。15年后,该组织成了台湾最大的环 保组织……讲完这个故事,龙应台深沉地说:这是一种感人至深的责任与奉献,我尊重她!我们要让莘莘学子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 鼎鼎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哪怕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 的角落?我们的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也许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但如果百分之一百的人都这样,这辆车就毫无方向地乱冲乱撞。所幸的是,总有 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这样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就越有组织,越有方向。那么,培养出更多的探出头来看路的人,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功能吧?

说完这些,龙应台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似乎在向我们寻求答案。餐毕告别的时候,她又非常认真地和大家握手告别,眼光专注地 和每一个人对望。在她的眼前,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下子很重要很有分量起来,于是,她那明澈而温厚的眼神,在自己心里就再也难忘!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满足眼前一千个欲望,亦是战胜内心一个欲望。


怎样让一滴水永不干涸
让它流入大海。

任何你接触的,是学道之地。samsara

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能放弃。
我们追寻的答案早已经过我们的身旁,不是因为粗心而没发现,而是我们的思想还未到达寻到答案的高度。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How can one prevent a drop of water from ever drying up?
- By throwing it into the sea…

Satisfying one thousand desires or conquering just one.

-Samsara, 2002-

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Each day is a gift -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Whatever you are, be a good one.
Abraham Lincoln

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

引言:大学四年之中,只有两件值得关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 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仅仅如此?请君细看如下:

龙应台: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转帖]

今年527日的《纽约客》杂志有这样一篇文章:

的母亲生在柏林,侥幸逃过犹太人的大屠杀。今年母亲节,我请她去看场电影。这部影片非常卖座,故事好像与非洲的黑人有关。排队买票的行列很长。有一个年轻 白人在行列间来往发散传单,劝大家不要买票,因为这部片子是南非制作的。排队的人大概都想的和我一样:看不看由我自己决定,不用你来告诉我。所以没人 理他。

入场之后,灯黑了电影正要开始,前座的两个年轻女孩突然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地演讲,解释这部影片如何地蔑视南非黑人的惨境,希望 大家抵制。观众中嘘声四起,有人不耐烦地大叫:这里是美国;你要抗议到外面去!也有生气的声音喊着:我们付了五块钱电影票,让我们自己决定爱看不 看!偶尔有个微弱的声音说:听听她们说什么也好!但是群众的喊声愈来愈大:出去!出去!出去!

坐在我身边的母亲显得很难过,她转身对我说:这两个年轻女孩竟然愿意花十块钱买票进入一个人人喊打的地方来——或许她们真有点道理也说不定。

大家的鼓掌声中,戏院的工作人员很粗暴地把那两个女生架走了。灯又黑下来,但是没几分钟,一个年轻人,带着浓厚的英国腔,站起来说:这是一部充满种族歧 视的影片——”愤怒的观众打断了他的话,有人在叫警察,但这个青年毫无惧色,继续大声说:你们不让我把话说完,我是不会走的!群众喊着:滚蛋!滚 蛋!好不客易,来了两个警察,笑容满面地把那家伙给请了出去。

观众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一个廿来岁、一脸胡子的小伙子在后排突然站 了起来,说:不不,我跟他们不是一道的;我跟你们一样买了票纯粹来看戏的。我只是想到,或许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千万人一生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个坚定的道德 立场,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如果五十年前的人也像刚刚这几个人这样对被迫害的犹太人执着的话,我的祖父也许可以活到今天,不至于死在德国的煤气房里。然后我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他说的一点不错;你可别想叫我闭嘴!我发觉我六十四岁的老母亲站了起来,面对着整个戏院;她全身在颤 抖。

这一则不起眼的小故事可以招引出许多值得争议的问题来。譬如说,这几个为道德感所驱使的年轻人有没有权利阻止别人看这部种族歧视的电影?如果我也在戏院里,我会是愤怒的群众之一,叫他们滚蛋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权利主宰我的思想——这个电影究竟如何要由我自己看过了再作决 定。其次,如果这一撮以道德感为理由的小团体能打断我的电影,那么,一个宗教团体、政治党派、商业集团等等,都可以肆意地来强迫推销它的理想,那个人 还有什么自由自主可言?

南非的是非善恶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它的种族隔离政策现在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南非的白人简直是廿世纪的污点。事情的另外一面却是:南非若由黑人自决自主,恐怕歧视与屠杀会比现况更为剧烈——看看乌干达!看看整个非洲大陆!

是《纽约客》这篇短文令我沉思许久的,却是这几个年轻抗议分子的行为。他们不算少数;哥伦比亚大学在南非有金钱的投资,哥大的学生也曾经热烈地示威过,反 对学校当局善恶不分的和稀泥作风。而在戏院里捣乱的这些年轻人,事实上是一次一次地花五块钱买票——对学生而言,五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进到戏院去 让群众嘘骂,然后一次一次地被踢出来。这些人中,当然难免会有少数是为了幼稚的英雄主义或纯粹嬉闹,但大部分的,是为了一个道德立场,择善固执的理想。在 一个人决定到戏院去闹事之前,他必须先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他关心这个世界;因为关心,所以才会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第二,他能作价值判断。对南非 种族问题的报导纷纭不一,他得自己决定站在黑白那一边。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气,充分到促使他付诸行动的地步。于是,他走到戏院去买票;五块钱,他很可 以拿去溜冰或吃掉。

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者,缩小一点范围,我们的大学生呢?有多少人具备这三个品质? 就我有限的观察,非常、非常的少。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几个月前,当十四位省议员集体辞职 时,我曾经对几百位学生作过测验,要他们写下议员辞职的原因,结果正如预料,有少数给了支离破碎而模糊的答案,显然是浏览报纸后的残余印象。百分之八十却 很率直地回答: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关心。坊间杂志选出来的大学校园美女,被人问到社会问题时,娇滴滴地说:好可怕哟!吐吐舌头。这样可爱纯洁的大学女生为数不少,而且讨人喜欢。我们的学生不仅只对台湾本身的社会、政治问题印象模糊,对台湾以外的国际情况就更陌生了。伊索匹亚的饥荒、 乌干达的政变、南美的游击战、天主教廷对堕胎与离婚的立场、菲律宾的军队暴行等等,都不存在,都没有意义。

没有关心,自然没有做价值判断 的需要。根本不知道南非有严重的种族问题。当然就不必去思索谁是谁非,因为无从思索起。没有关心,也就无所谓道德勇气和道德行动。非洲的幼儿可以死光,南 美的军队可以强暴妇女,因为事不关己。海山的煤矿可以一崩再崩,桃园的古迹可以拆了又拆,内湖的垃圾山可以侥了再烧,事不关己。大学四年之中,只有两件值 得关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择善固执的勇气,都不在大学的围墙 以内。

换句话说,我们的年轻人天真、单纯、听话;他们绝对不会到戏院里去闹事

为什么大学生的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 原因之一是,他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对书本以外的兴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没说过这句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大学以前这样 说,为了应付联考。进了大学之后这样说,为了应付留考、托福、高考、研究所人考等。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这个金玉良言是应现代科举制度而产 生的。读书的目的在求技能,用来敲开一层一层考试的门。研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等,都不是为了增加人生的智慧与了解,而是为了取得谋生的技术。因为 这种技术与人生无关,所以可以什么都不要管

可是这个金玉良言实在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的前提下,书,根本就不可 能读得好。譬如读经济,一个学生可以用课本里的各种定义与学理来解释通货膨胀,可是要他分析为什么公务员的薪水要加百分之八他却目瞪口呆,我们能说他 书读好了吗?譬如读文学,他可以熟读欧威尔的《一九八四》,洋洋洒洒地写篇论文讨论制度与个人的关系,但是要他对江南案件提出看法,他却一片空白,我们能 说他把书读通了吗?

这个大千世界可以说是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学生在黑字白纸之间所学到的理论与例证,都还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识带到 人生的实验室里去观照验证之后,知识才能落实。要我们的学生封闭在大学的围墙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等于是把学问与人生割离,也等于要学游泳的人在岸上 靠图解学游泳,却不沾水,或学解剖的人在暗室里看幻灯片学解剖,却不动刀子。

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张 ——不是报纸社论,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学生而言,独立作价值判断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 高三那年,开始上三民主义。有个沉闷的下午,我在课本中看到一句话: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

就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论。我以 为自己漏掉了编者解释引证的部分,把课本前前后后翻过,却找不到任何阐释。十七岁的我坐在书前,感觉到深深的挫折:要达到这样一个结论,课本编者应该一步 一步来,先解释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然后说明其他主义如何的不适用于中国社会,最后才能逻辑地演绎出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这个结论。可 是编者显然觉得这些辩证的过程毫无必要。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求老师解释为什么

老师很惊讶地望了我一眼,好脾气地一笑,回答:课本这么写,你背起来就是。联考不会问你为什么。在我早期的求知过程中,这个小小的经验是个很大的挫折。基本上,课本编者与授课老师并不认为学生有自己作判断、下结论的能力,所以才会有这种你别问为什 么,记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态度。他们因此所剥夺于我的,是我求知的权利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过去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的教 育者仍旧习惯于供给结论,仍旧不习惯供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最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莫过于作文题目了。多少年来,任何考试中,学生面对 的总是什么学问为济世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金玉良言。所谓金玉良言说穿了,也就是死了的人交 代下来的结论。出这种约定俗成的题目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使他更紧密地成为传统的一分子,有它教育的意义。但是这种思想传递根本上就不容许独创,不容 许学生下自己的结论。如果教育者真正的兴趣不在于学生对传统的妥协与认同,而在于他独立判断的能力,那么同样的题目就应该以疑问的方式出现:一分耕耘确 能导致一分收获吗?”‘你是否同意学问为济世之本?或者以挑战的方式:试辩论忠勇为爱国之本一说。

只有这样不既定结论的思想训练才能真正刺激学生睁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纷扰复杂的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理出头绪来。当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性地把作好的结论抛下,学生也就懒惰地把结论照章收下;他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思索、摸索。

在我们的环境里,一个能关心、能判断的学生,却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动。一般教育者对学生行动采取压抑与抵制的态度,目的在求校园的稳定。

有一个专科学生被同学指控偷窃,教官在原告的带领之下也确实在该生书包中找到赃物,但是在没有听过被告辩解之前,就令这名学生退学。几个大胆的同学出来主持正义,要求学校给被告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

事情结果如何不论,学校当局对这些挺身而出的学生却有个斩钉截铁的态度:去读你的书,不要多管闲事。谁闹事,谁就记过。

怪,为什么我们的公民伦理课一再地教导学生要见义勇为,要当仁不让,要择善固执,学生一旦实践了这些美丽的道德理想,我们却恐慌地去压制他?学生对学校措 施有所不满而投书、开会、抗议的时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理性地、公平而民主地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反而以记过处分作为镇压的 手段?为了表面的安静稳定而扼杀年轻人的正义感,代价是否太高了一点?

敢于表达意见、敢于行动的学生在一次两次的申诫记过之后,当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正义感。

们的大学生是不会闹事的一群。在考试、舞会、郊游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值得闹事的题材。在是非善恶都已经由父母师长孔子孟子下了结论的世界中,没有 什么难题值得重新省思、费心判断。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错的环境中,更没有什么闹事的余地。我们的大学生天真、单纯、安分、听话。

是,如果闹事也可以解释为以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我们这不会闹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忧虑了。四年一过,他就成为社会中坚——一个不懂得关心社会,不 会判别是非,不敢行动的社会中坚!公车应不应涨价?不清楚。路边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公营机构亏了多少纳税人的钱?不知道。核电厂会不会贻害万年?不 知道。上司舞弊应不应告发?不知道。台湾往哪里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作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持——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

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在关心、判断之后开始了行动。最好的例子是消费者基金会的推动者,他们已经了不少事。台湾需要闹的事情还很 多很多。以妇女问题来说,我们现有的妇女组织还停留在献花、慰问、穿漂亮的衣服开慈善晚会与孤儿拥抱的阶段。在同样的社会版里,我们读到七岁的男孩被母亲 活活烫死、十岁的女孩被卖到妓女户、十三岁的女儿被养父强暴而怀孕、三十岁的妻子被丈夫打断肋骨——我们天真可爱的校园美女觉得将来没事可关心、可吗? 又是一个学期的开始,让我们想想从哪里做起吧!             

作者:龍應台

原载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中国时报·人间》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你是我的眼

歌曲:你是我的眼 歌手:萧煌奇 专辑:你是我的眼

如果我能看得见
就能轻易的分辨白天黑夜
就能准确的在人群中
牵住你的手
如果我能看得见
就能驾车带你到处遨游
就能惊喜的从背后
给你一个拥抱
如果我能看得见
生命也许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欢的我爱的
都不一样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人们说的天空蓝
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
我望向你的脸
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
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
忘了掀开

你是我的眼
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
你是我的眼
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
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
因为你是我的眼
让我看见这世界
就在我眼前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物理乃是悟理,千万不能无理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不小心看到youtube上的歌。。。很好听。。。

阿嬤的話
作词:蕭煌奇 作曲:萧煌奇 编曲:胡官宏

在细汉的时阵阮阿嬷对我尚好
甲尚好的物伴拢会留乎我
伊嘛定定带我去幼稚园看人在七桃
看人在办公伙儿看人在觅相找
伊定定跟阮说叫阮着要好好仔读册
呒通大汉像恁老爸仔这么狼狈
在彼个时阵阮拢听拢呒
阿嬷你到底是在讲什么
大汉了后才知影阿嬷的话
我会甲永远永远放块心肝底
想可一步一步的过去
定定拢会乎人真难忘
时间一分一秒块过去
在阮的心内定定拢会想到伊
阿嬷你今嘛在叨位
阮在叫你你甘有听到
阮的认真甲阮的成功你甘有看到
阮在叫你你知影没
阿嬷你今嘛过的好么
甘有人块甲你照顾
希望后世人阮搁会冻来乎你疼
作你永远的孙仔
搁叫你一声"阿嬷"

离人 歌手:林志炫

银色小船摇摇晃晃弯弯悬在绒绒的天上
你的心事三三俩俩蓝蓝
停在我幽幽心上
你说情到深处人怎能不孤独
爱到浓时就牵肠挂肚
我的行李孤孤单单散散惹惆怅
离人放逐到边界
彷佛走入第五个季节
昼夜乱了和谐
涨泛任性涨退
字典里没春天
离人挥霍着眼泪
回避还在眼前的离别
你不敢想明天
我不肯说再见
有人说
一次告别天上就会有颗星又熄灭

君帮我诠释了这首歌,我觉得真的很有我现在的意境。。。所以找来和大家分享。。。